摘要: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(EPEM)是普外科的一个罕见病,是指子宫内膜种植于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及周围腹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。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雌激素、孕激素的周期性...
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(EPEM)是普外科的一个罕见病,是指子宫内膜种植于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及周围腹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。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雌激素、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而引起相应的症状。最常见于盆腔内,盆腔外罕见。
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为痛经、下腹痛、不育、月经失调等。继发性和渐进性痛经为其主要症状,多数为周期性疼痛,病情加重后,可出现持续性疼痛。发生痛经的原因可能是异位病灶或子宫内膜异位瘤的渗液、出血或碎屑的膨胀与刺激腹膜所致,也与前列腺素、白细胞介素浓度增加,病灶周围粘连、瘢痕收缩、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及慢陛炎症有关。疼痛多发生于月经期或月经前后,重时为全月经周期。下腹痛多位于盆腔及腰骶部,并可放射到会阴、肛门或大腿部。
症状的个体差异较大,有的早期并无症状,约半数患者没有痛经,疼痛的有无和程度,与病变部位、深度及是否涉及神经有关。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时可出现急剧腹痛。病变涉及子宫直肠窝及宫骶韧带,或因盆腔严重粘连致子宫过度后屈,可出现性交痛及直肠坠痛。直肠或膀胱部位病变可出现排便时疼痛或困难,或尿痛、尿频、尿急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周期性尿血或便血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月经失调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,多数合并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,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本身可能不是直接引起月经过多的主要原因。宫颈异位病灶可出现经前后少量阴道出血或性交出血。
胸膜及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周期性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咳血、鼻衄、经期气胸或胸膜渗液。腹壁或会阴切口病灶以局部疼痛为主,一般为持续性,经期加重,并伴有结节增大,如病变穿透表皮,可发生周期性切口出血。
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检查时发现子宫后倾固定,宫旁增厚、压痛,子宫后壁、子宫骶骨韧带、子宫直肠窝处有触痛结节。如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,宫旁一侧或两侧可及粘连并有压痛的囊性包块。腹壁切口、脐部、宫颈、阴道后穹窿等浅表部位,肉眼或窥视时,可在局部看到蓝紫色结节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、疑难病,是一种不受种族、地区和经济状况限制的世界性疾病。发病年龄多在30-40岁之间,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、发病年龄有逐渐下降的趋势。据统计资资料表明:“子宫内膜异位症”的发病率已占育龄妇女的10%左右,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痛经、月经不调和不孕不育等症状。一旦发现及早的治疗。